發展氫能的初衷是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,制氫渠道要選擇符合初心的!敝袊こ淘涸菏、原副院長杜祥琬在“中國氫能產業與能源轉型發展論壇”上表示,制氫是氫產業鏈條的源頭,有多種制氫技術需要分析和選擇,雖然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制氫在技術上都能走通,但是只有后者才可能實現無排放。
根據《中國傳統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研究》報告,2050年我國有望告別傳統燃油車,將由混合動力車、純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取代。在氫能的諸多用途之中,發展氫燃料電池交通用能是最現實的主攻方向,有利于我國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。
目前,我國制氫來源多半來自于化石燃料,杜祥琬表示,隨著發展未來將會需要更大規模的氫,而更大規模的產氫應立足于可再生能源制氫。
為將氫產業建立在科學基礎上,使之可持續、高質量發展,氫能專家提出“氫能倫理”概念,“氫能倫理”是開發利用氫能的準則,核心是可持續發展。
杜祥琬認為,基于“氫能倫理”,要更加重視符合初心的制氫手段的選擇,比目前的“經濟性”更起長遠作用的是可持續性,可持續性也會變成未來的經濟性。
杜祥琬提出了氫能發展的幾點疑問并表達了自己的見解。
1、“氫能是人類終極能源”?
如果說“氫能是人類終極能源”,意味著人類最終就要依靠氫能。而氫是二次能源,需由一次能源產生。只依賴氫能,而沒有可制氫的一次能源,與現實不符。離開一次能源,氫就變成無源之水,無根之木。
2、“氫能社會”
日本提出“氫能社會”,從定義上看,氫能社會是指以氫為主要能源的經濟社會。
氫能不是一次能源,是二次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而二次能源中除氫之外還有電和熱是重要部分,未來難有一個二次能源都用氫的能源社會,“氫能社會”的說法并不嚴謹。
當下能源結構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,逐步轉型為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社會,未來氫的大規模生產制作要依靠非化石能源的話,不如稱之為“非化石能源社會”。比起“氫能社會”,扎實做好“氫動力汽車革命”更加實際。
3、“能源轉型的進化史是減碳加氫”?
能源轉型的重要內容是從化石能源轉向非化石能源,轉向太陽能、風能,以實現減碳。
是否一定要加氫?太陽能、風電可以直接發電,并不一定要加氫。能源的進化是走向低碳化、無碳化,利用好氫是正確的,但不能說能源進化就是需要加氫。
杜祥琬建議,做好符合初衷的氫能產業應有一個明確的指標,不僅僅是指替代了多少噸油,還需要用減排了多少噸CO₂來衡量戰略目標是否實現!澳茉崔D型是為了可持續發展,總趨勢就是低碳化,發展氫能要從源頭可持續發展!
(本文轉自能源雜志,如有版權問題,請聯系小編)